建议使用以下浏览器,以获得最佳体验。 IE 9.0+以上版本 Chrome 31+谷歌浏览器 Firefox 30+ 火狐浏览器

从计算上云到边缘计算,走向数字未来

本文章发表于:2021-02-01

      算力边缘化,催生了现时代的更多商业机会。相比完全基于云的传统模型,新的场景需要更为去中心化的计算和组网方式,这推动了边缘计算从概念阶段向早期部署过渡。


      随着市场和行业客户对边缘计算的关注度逐渐增加,越来越多ICT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开始构建覆盖边缘计算、核心数据中心和云计算的整体架构,同时围绕边缘计算也产生了一批新的创业企业。哪里有应用痛点和需求,哪里就有创新和新的市场。边缘计算正带来一场新的计算风暴和商业机会。


      从云计算到边缘计算


      数据时代,最不缺的就是数据。IDC早前发布的《数据时代2025》报告指出,全球每年产生的数据将从2018年的33ZB增长到2025年的175ZB。但在海量的数据中,既包括一次性的数据,又包括有价值的数据,数据种类杂乱无章。想要对数据进行梳理和筛选,离不开计算机运算。


      在本地计算机算力成本等限制下,越来越多的应用依赖着云计算,因而对于云计算算力的需求也在逐步加大。当然,云计算提供服务的同时,算力系统的优化也在同步进行中。然而,云计算虽强大,却也存在其局限性。一般而言,当对数据进行处理时,若只通过云计算来进行数据处理,则不可避免导致数据处理的拖沓情况。


      从整个流程来看,所有数据先通过网络全部传输到中心机房,随后,通过云计算进行处理,待处理完成后,再将结果传输到相应位置。而对于这样数据处理会有两个较为突出的问题。


      一是算力的时效性。数据反馈会出现延迟,海量数据传输是这个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。数据在有限的带宽资源中传输会出现阻塞的情况,进而使得响应时间加长。二是算力的有效性。所有数据都会传输到中心机房,但其中部分数据是没有使用价值的。正是因为缺少预处理的过程,这些数据会导致云计算算力的浪费。


      “中心-边缘-端”的运作模式适时解救了云计算的困窘,并在电信网时代的到了充分的应用,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整个网络有序且有效的运作。其中,中心指的是程控交换中心,边缘是程控交换机,而电话则是终端。


      互联网时代,“中心-边缘-端”模式得以延续。“数据中心-CDN-移动电话/PC”是这种其在互联网时代的应用。其中 CDN(Content Delivery Network,内容分发网络)的设计是为了尽量避免网络拥挤的情况,为客户就近提供所需内容,达到提高用户访问网站的响应速度的目的。这种边缘化的设计能使得在线内容的分发或传输的到优化,进而提高网络效率和用户体验。


      然而,传统 CDN存在局限性,传统 CDN注重缓存,这显然不能满足云计算+物联网时代。在云计算+物联网时代,数据大量爆发,所需要传输的数据将会以几何形式增加,这对于整个网络的承载将会是一个极大的考验。


      从传统 CDN的运作模式来看,终端所产生的数据将需要回溯到中心云进行处理,在海量数据传输的情况下,将会出现使用成本和技术实现这两个较为突出的问题。从使用成本来看,传统CDN使用费率上一直居高不下,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资费收取不够灵活,无法实现按需收取。技术问题则表现在带宽上,以移动网为例,传统 CDN 系统一般部署在省级IDC 机房,而非移动网络内部。因而,数据需要通过较长的传输路径才能到达数据中心。


      显然,传统CDN已不能满足云计算+物联网时代日益增加海量数据的存储、计算及交互需求的需求。为提升数据处理的时效性与有效性,边缘计算应运而生。这个“边”就代表了边缘的节点,边缘计算顾名思义,指在靠近端或数据源头的,为中心平台就近提供端的计算服务。边缘计算的理念和章鱼有些类似,这里的“节点”可以理解为章鱼的触角,属于分布式计算的一种。


      在更靠近终端的网络边缘上提供服务是边缘计算最大的特点。对于这样的设计,能满足各行业在数字化上敏捷联接、实时业务、数据优化、应用智能、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方面的关键需求。其所具备的优势对智能化具有促进作用,串联起物理和数字两个世界。


      生活在边缘

 

      作为继分布式计算、网格计算、 云计算之后的又一新型计算模型,边缘计算是以云计算为核心,以现代通信网络为途径,以海量智能终端为前沿,集云、网、端、智四位一体的新型计算模型。可以说,边缘计算是解决未来数字化难题的重要路径。


      当然,对边缘计算的接纳与开发也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。美国容错技术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John Vicente将边缘计算的成熟度分为四个等级,从1.0的孤立的静态系统到4.0的无形的自适应、自管理系统。


      边缘计算 1.0是关于如何安全、管理和连接机器和设备以启用数字边缘。这一阶段只具备在数字世界中成功实现业务运营所需要的基本能力。


      在2.0阶段,边缘计算将开始采用开放的、软件定义的技术。软件定义技术是指从底层计算机硬件中提取出各项功能,并使这些功能能够在软件中执行。


      落实边缘计算 3.0的功能是成功迈向边缘计算 4.0转变的必要条件。在边缘计算 4.0阶段,IT和OT基础设施和运营将与人工智能(AI)相融合,一个自管理、自愈和自动化的工业领域即将诞生。一旦机器出现问题,AI系统就能进行诊断并进行修复——无需人工干预。


      就目前来看,边缘计算仍处于起步阶段,但却已经展现出了生生力量。根据中国移动发布的《中国移动边缘计算白皮书》,目前智能制造、智慧城市、直播游戏和车联网4个垂直领域对边缘计算的需求最为明确。


     边缘计算的应用场景,已逐渐覆盖到制造、运输、公共事业、医疗保健、零售等诸多领域。尽管目前多是项目试验及小规模部署的阶段,但放眼至不久的未来,因边缘计算而带起的新兴产业收入无疑非常可观。Gartner认为,到2025年,大约超过75%的数据将在边缘侧处理,为边缘计算产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。


      (本文转载自钛媒体)

新闻中心 > 技术分享

从计算上云到边缘计算,走向数字未来

本文章发表于:2021-02-01 09:20:46

      算力边缘化,催生了现时代的更多商业机会。相比完全基于云的传统模型,新的场景需要更为去中心化的计算和组网方式,这推动了边缘计算从概念阶段向早期部署过渡。


      随着市场和行业客户对边缘计算的关注度逐渐增加,越来越多ICT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开始构建覆盖边缘计算、核心数据中心和云计算的整体架构,同时围绕边缘计算也产生了一批新的创业企业。哪里有应用痛点和需求,哪里就有创新和新的市场。边缘计算正带来一场新的计算风暴和商业机会。


      从云计算到边缘计算


      数据时代,最不缺的就是数据。IDC早前发布的《数据时代2025》报告指出,全球每年产生的数据将从2018年的33ZB增长到2025年的175ZB。但在海量的数据中,既包括一次性的数据,又包括有价值的数据,数据种类杂乱无章。想要对数据进行梳理和筛选,离不开计算机运算。


      在本地计算机算力成本等限制下,越来越多的应用依赖着云计算,因而对于云计算算力的需求也在逐步加大。当然,云计算提供服务的同时,算力系统的优化也在同步进行中。然而,云计算虽强大,却也存在其局限性。一般而言,当对数据进行处理时,若只通过云计算来进行数据处理,则不可避免导致数据处理的拖沓情况。


      从整个流程来看,所有数据先通过网络全部传输到中心机房,随后,通过云计算进行处理,待处理完成后,再将结果传输到相应位置。而对于这样数据处理会有两个较为突出的问题。


      一是算力的时效性。数据反馈会出现延迟,海量数据传输是这个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。数据在有限的带宽资源中传输会出现阻塞的情况,进而使得响应时间加长。二是算力的有效性。所有数据都会传输到中心机房,但其中部分数据是没有使用价值的。正是因为缺少预处理的过程,这些数据会导致云计算算力的浪费。


      “中心-边缘-端”的运作模式适时解救了云计算的困窘,并在电信网时代的到了充分的应用,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整个网络有序且有效的运作。其中,中心指的是程控交换中心,边缘是程控交换机,而电话则是终端。


      互联网时代,“中心-边缘-端”模式得以延续。“数据中心-CDN-移动电话/PC”是这种其在互联网时代的应用。其中 CDN(Content Delivery Network,内容分发网络)的设计是为了尽量避免网络拥挤的情况,为客户就近提供所需内容,达到提高用户访问网站的响应速度的目的。这种边缘化的设计能使得在线内容的分发或传输的到优化,进而提高网络效率和用户体验。


      然而,传统 CDN存在局限性,传统 CDN注重缓存,这显然不能满足云计算+物联网时代。在云计算+物联网时代,数据大量爆发,所需要传输的数据将会以几何形式增加,这对于整个网络的承载将会是一个极大的考验。


      从传统 CDN的运作模式来看,终端所产生的数据将需要回溯到中心云进行处理,在海量数据传输的情况下,将会出现使用成本和技术实现这两个较为突出的问题。从使用成本来看,传统CDN使用费率上一直居高不下,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资费收取不够灵活,无法实现按需收取。技术问题则表现在带宽上,以移动网为例,传统 CDN 系统一般部署在省级IDC 机房,而非移动网络内部。因而,数据需要通过较长的传输路径才能到达数据中心。


      显然,传统CDN已不能满足云计算+物联网时代日益增加海量数据的存储、计算及交互需求的需求。为提升数据处理的时效性与有效性,边缘计算应运而生。这个“边”就代表了边缘的节点,边缘计算顾名思义,指在靠近端或数据源头的,为中心平台就近提供端的计算服务。边缘计算的理念和章鱼有些类似,这里的“节点”可以理解为章鱼的触角,属于分布式计算的一种。


      在更靠近终端的网络边缘上提供服务是边缘计算最大的特点。对于这样的设计,能满足各行业在数字化上敏捷联接、实时业务、数据优化、应用智能、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方面的关键需求。其所具备的优势对智能化具有促进作用,串联起物理和数字两个世界。


      生活在边缘

 

      作为继分布式计算、网格计算、 云计算之后的又一新型计算模型,边缘计算是以云计算为核心,以现代通信网络为途径,以海量智能终端为前沿,集云、网、端、智四位一体的新型计算模型。可以说,边缘计算是解决未来数字化难题的重要路径。


      当然,对边缘计算的接纳与开发也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。美国容错技术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John Vicente将边缘计算的成熟度分为四个等级,从1.0的孤立的静态系统到4.0的无形的自适应、自管理系统。


      边缘计算 1.0是关于如何安全、管理和连接机器和设备以启用数字边缘。这一阶段只具备在数字世界中成功实现业务运营所需要的基本能力。


      在2.0阶段,边缘计算将开始采用开放的、软件定义的技术。软件定义技术是指从底层计算机硬件中提取出各项功能,并使这些功能能够在软件中执行。


      落实边缘计算 3.0的功能是成功迈向边缘计算 4.0转变的必要条件。在边缘计算 4.0阶段,IT和OT基础设施和运营将与人工智能(AI)相融合,一个自管理、自愈和自动化的工业领域即将诞生。一旦机器出现问题,AI系统就能进行诊断并进行修复——无需人工干预。


      就目前来看,边缘计算仍处于起步阶段,但却已经展现出了生生力量。根据中国移动发布的《中国移动边缘计算白皮书》,目前智能制造、智慧城市、直播游戏和车联网4个垂直领域对边缘计算的需求最为明确。


     边缘计算的应用场景,已逐渐覆盖到制造、运输、公共事业、医疗保健、零售等诸多领域。尽管目前多是项目试验及小规模部署的阶段,但放眼至不久的未来,因边缘计算而带起的新兴产业收入无疑非常可观。Gartner认为,到2025年,大约超过75%的数据将在边缘侧处理,为边缘计算产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。


      (本文转载自钛媒体)

热门资讯

您对快快产品更新的整体评价是?

期待您提供更多的改进意见(选填)

提交成功~
提交失败~

售前咨询

售后咨询

  • 紧急电话:400-9188-010

等级保护报价计算器

今天已有1593位获取了等保预算

所在城市:
机房部署:
等保级别:
服务器数量:
是否已购安全产品:
手机号码:
手机验证码:
开始计算

稍后有等保顾问致电为您解读报价

拖动下列滑块完成拼图

您的等保预算报价0
  • 咨询费:
    0
  • 测评费:
    0
  • 定级费:
    0
  • 产品费:
    0
联系二维码

详情咨询等保专家

联系人:潘成豪

13055239889